江门市新会区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         
 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 
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养殖技术 新闻中心 客户反馈 联系我们
  新闻中心  
新闻中心
  产品展示  
 
  联系我们  
电话:0750-6217488
传真:0750-6217348
手机:18029612116
 
  友情链接  
  德丰生物
 
虾病详解
发表时间:2015/6/8 15:26:25
虾病
(一) 病毒性虾病
南美白对虾以病毒病为主,造成的损失也最大,当以预防为主。
1.白斑综合症:白斑病毒感染。病虾胃空,头胸甲和腹甲易剥离,甲壳剥离后对着光线看可见白斑(与细菌性白斑不同),体表粘附污物。
本病也可能是细菌(弧菌)或其它原因(如营养缺乏造成应激)引起。症状上略有区别:细菌性白斑的头胸甲剥离后,对着光线看,甲壳完好;病毒性白斑的甲壳剥离后,对着光线可见白点。虽然二者可能同时发生,但病灶很少重叠。

2.红体病(桃拉病毒病):体表淡红色,尾扇变红色,游泳足浅红(有的不红);胃空,甲壳变软,大多在蜕壳时死亡。慢性期则虾贶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,能正常摄食。

3.黄头病:黄头病毒感染。不规则地游动于水面,头胸甲呈黄色或发白,膨大,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,肝胰腺变为淡红色。此病多发幼虾及50~70天龄虾。

4.杆状病毒病:感染对虾杆状病毒。生长缓慢、厌食、不脱壳,鳃部附着污物,肝胰腺变白。

5.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: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。病虾上浮或悬挂水的表面,游动缓慢、厌食,虾体翻转、腹部朝上,体表甲壳出现白色或褐色斑块,肌肉不透明,多在蜕壳或蜕壳后死亡。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,体表及鳃上粘附污物。

(二)细菌性虾病
1.红腿病:副溶血弧菌、鳗弧菌感染。附肢变红,特别是游泳足呈红色,头胸甲及鳃区呈黄色,多在池边慢游或打转,厌食。

2.烂鳃病:弧菌或柱状曲桡杆菌感染。鳃丝呈灰白,肿胀变碎,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,坏死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,呼吸困难而亡。

3.烂眼病:非01群霍乱弧菌感染。行动迟缓,常潜伏不动,眼球首先肿胀、由黑变褐,随后溃烂脱落,仅留眼柄。

4.荧光病:弧菌感染。发病初期病虾的鳃、头胸部、腹部的腹肌在黑暗处发荧光,断触须,摄食少或停止,池边缓游,反应迟钝。

5.肠炎病:感染嗜水气单胞菌或摄食某些藻类中毒引起。消化道明显变粗,呈红色,肠胃空,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。

6.褐斑病(甲壳附肢溃疡病):弧菌或单胞菌感染。体表和甲壳上有黑褐色溃疡斑,溃疡边缘呈白色,中央凹陷,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。

7.丝状细菌病:丝状细菌侵入引起。病虾体表或鳃表面伸出许多丝状体。

8.肌肉白浊病:由高水温、低溶氧或弧菌侵入引起。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,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,行动反常,在水面活动或跳出水面。

(三) 真菌性虾病
1.黑斑病:由真菌及细菌感染引起。由真菌引起的鳃为深黑色,传染性强,大量死亡;细菌引起的鳃为黄色或鲜褐色,以后慢慢变黑。

2.水霉病(白毛病):多因受伤感染水霉菌。体表着生白毛,成棉绒状。

3.霉菌病:多发淡水虾的虾苗阶段。初期尾部及附肢基部着生不透明的白色小点,逐步扩大到全身。发病高,死亡严重。

(四)寄生虫病
常见寄生虫,除虾疣虫、切头虫分属甲壳动物和扁形动物外,其他都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。

1.虾疣虫:甲壳动物,雌雄异体,雌虫略呈扁椭圆形,雄虫比雌虫小数倍,附着雌虫腹部。虾、蟹都易感染,寄生鳃腔中,使鳃部隆起如疣状,揭开鳃盖可见虫体。

2.切头虫:扁形动物,寄生虾的腹部沟缝和体节的缝穴处,有时寄生鳃部。在低倍下可见虫体的5个触角、精巢和吸盘,运动时可伸缩,拉长时如线形或月牙形,遇附着物吸附变短。此虫主要寄生淡水青虾、螯虾,遇盐水即脱落。

3.微孢子虫(白浊病):孢子呈球形、卵圆形或茄形,寄生血液、肌肉组织、内脏中,使病虾呈乳白色、不透明,俗称牛奶虾、棉花虾。

4.波豆虫:鞭毛虫类,虫体近三角形或近球形,寄生幼虾全身。

5.虾簇虫:常见原虫,种类多,,主要有线簇虫和头叶簇虫,一般危害不大。常寄生消化道中,肠道可变白色,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,线簇虫由2—8个连成并子体;头叶簇虫呈不规则叶状突起。

6.拟阿脑虫:纤毛虫类,虫体呈葵花籽形,前端尖,后端钝圆,多寄生越冬亲虾的血淋巴液中,使血淋巴呈乳白状混浊。




7.吸管虫和莲蓬虫:均为纤毛虫类。吸管虫前宽后窄,前缘中部凹下,左右两角各伸出一束透明的吸管;莲蓬虫呈莲蓬状或球状,前端有20—50根放射状触手,柄很长,柄基固着。

总之,固着类纤毛虫(聚缩虫、累枝虫、单缩虫、钟形虫等)大量寄生时,虾的鳃、体表、附肢等呈黑色,体表被灰黑色绒毛状物。


(五)丝状藻类
(浒苔、刚毛藻、水云等)附着病:体表附着丝状藻,严重者在全身体表(包括眼球)都长满藻类。

蓝藻中毒:微囊藻繁殖过量,水体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,藻类死亡产生毒素。

(六)营养性疾病
1.蜕壳障碍症

2.痉挛病:缺乏钙、磷、镁和B族维生素,水体透明度过高引起。病虾躯干弯曲,背部弓起,僵硬,无力弹跳。

3.软壳病:投饵量和换水不足,缺乏磷、钙,蜕壳异常。甲壳薄而软,体色灰暗,活动力差。

螯虾
1.螯虾瘟疫:腹部两侧壳较薄的部位、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斑点,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变为棕色,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延伸至水中。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,感染其它个体。

2.霉菌病: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,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。

3.红点病: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,入侵虾体表和鳃,可见火烧样的斑点,直径1厘米左右,中间呈棕黑色,具鲜红的边缘,造成螯虾大量死亡。

4.腐壳病:由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,使甲壳变黑,被逐渐侵蚀,有时病灶深入组织内部。

5.假单胞菌病:受感染个体反应迟钝,附肢不停抖动,造成大量死亡。

6.诺卡氏菌病: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,为革兰氏阳性菌。

7.原生动物病: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,外壳呈现橙色斑点,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。

8.吸虫病:主要由复殖吸虫等感染,一般不会造成死亡,可使生长停滞,造成的伤口引发细菌感染。无明显外观症状,通过切片可发现大量虫体节片。防治办法主要是消灭螺、蚌。

9.涡虫病:涡虫寄生在淡水甲壳动物附肢的关节、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、鳃部和口器等部位,肉眼可发现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。一般不影响生长,但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,也影响商品价值。

10.白尾病:感染微孢子虫,尾部肌肉逐步变为瓷白色,尾部僵硬,造成大量死亡。操作过程受伤和亲虾投放时引起。投放时可用盐水消毒。

11.杆状病毒病:无明显外观症状,仅使生长迟缓,肝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。

罗氏沼虾
1.幼体暴发性疾病:感染细菌。趋光性减弱,腹部弯曲,体色发白,后变红沉于池底。在幼体表面或附肢上粘附许多聚缩虫及污物。

2.烂尾病:相互残食受伤,感染细菌。尾扇有水泡,边缘溃烂,残缺不全,甚至整个尾扇被噬掉,还出现断须、断足。多发生于越冬亲虾池。

3.丝状细菌病:毛霉亮发菌和发硫菌附着虾体附肢、附肢刚毛、鳃丝,使呼吸受阻。常与聚缩虫同时发生。


海水对虾疾病 
一.病毒病
1.白斑病毒病:虾停食、胃空,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,后期腹部变白,有的体色微红,甲壳易剥离。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,水温20~260C为急性暴发期,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。

2.肝胰腺细小病毒病: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,有的甲壳变软,腹部肌肉变白。严重时肝胰腺变白、萎缩、坏死。主要危害中国对虾(感染率70~80%)、墨吉对虾、斑节对虾、万氏对虾等。我国和东南亚、墨西哥湾、澳洲都发生,无明显季节性。

二.细菌性虾病
1.红腿病(红肢、败血病):弧菌感染。附肢变红,特别是游泳足变红,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。多在7~10月发病。

2.幼体菌血病:感染弧菌、假单胞菌、气单胞菌。体色不透明,趋光性差。急性感染群体,在静水中沉于水底,死亡快;病程慢的群体,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、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。

3.烂眼病: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。眼球肿胀,逐渐由黑变褐,随即溃烂,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,仅剩眼柄。细菌侵入淋巴后,变菌血症而亡。

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,中国对虾、长毛对虾易感染,7~10月发病,8月最多。

4.甲壳溃疡病(褐斑病):感染弧菌、假单胞菌和黄杆菌。甲壳发生溃疡,形成褐色的凹陷,凹陷的周围较浅,中部较深。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,附肢和额剑也烂掉,断面也呈褐色。

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,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;本病的位置分散。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,危害较大。

5.黑鳃和烂鳃病: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。头胸甲鳃区呈黑色,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,质地脆、肿胀,从尖端向基部坏死,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。7~9月高温期多发病。

三.真菌性病
1.丝状细菌病:病原为毛霉亮发菌、硫丝菌、屈桡杆菌(细菌)。严重侵害的虾,头胸甲鳃部变为黑褐色,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。

2.镰刀菌病: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、附肢、体壁和眼球等处,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,鳃组织坏死,故称“黑鳃病”。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头胸甲鳃区感菌后,甲壳坏死、变黑、碎裂、脱落。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和分生孢子,与细菌引起的褐斑病、黑鳃病相区别。

3.幼体真菌病:病原为链壶菌、离壶菌,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细长、弯曲、分枝、不分隔。寄生在虾卵和幼体,引起大批死亡,已死的虾卵和幼体很快长满菌丝。


四.寄生虫病
1.微孢子虫病:不同种类的病原感染,症状各异。墨吉对虾、中国对虾肌肉上寄生的微孢子虫,使肌肉变白浑浊、不透明、失去弹性,称为“乳白虾”或“棉花虾”;墨吉对虾卵巢感染后,背甲呈橘红色。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,与病毒、弧菌和肌肉坏死病引起的肌肉变白相区别。

在广东、广西是一种常见的、危害较大的虾病,虽然是慢性病,但整个养殖周期感染率达90%,累计死亡率达50%以上。

2.拟阿脑虫病:病虾无特殊症状,仅在额剑、第二触角及鳞片的前缘、尾扇的后缘和其它附肢有不同程度的创伤,有的有褐斑。晚期,血淋巴中充满大量虫体,呈白浊色,鳃和其它组织可受到严重伤害。在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呈葵花籽形,前端略尖、后端钝圆。发病和死亡高峰在1月,从12月到次年3月亲虾产卵前都可发病。

五.楔形藻病
一种附生的硅藻—楔形藻附着于虾卵和幼体的体表,肉眼可见金黄色绒毛状物,失去透明性。

六.非生物性疾病
1.幼体畸形病(棘毛萎缩病):在虾卵孵化过程中,水温过高过低,或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大于50C以上;或因重金属中毒、溶氧不足,使幼体变为畸形。用烧杯从育苗池幼体游动异常或不活泼,或下沉水底;附肢变形,刚毛、尾棘弯曲,有的萎缩或残缺不全。

2.白黑斑病:对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对称地出现一个白色斑块,斑块近椭圆形,但不规则,有的白斑变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;有的虾头胸甲两侧、第二触角鳞片、额角、尾扇等也会出现白斑。

本病可能是环境或饲料引起的虾体自身的生理性反应。主要危害中国对虾、长毛对虾、斑节对虾,日本对虾也曾感染。

3.肌肉坏死病:对虾腹部第4~6节肌肉变成白浊色,不透明,严重者坏死区扩大到整个腹部。病因可能是水温、盐度等环境异常,溶氧长时间不足,或水质污染等。

微孢子虫和弧菌也可引起肌肉变白和不透明,应注意区别。

4.痉挛病:开始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,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,身体僵硬,失去游泳力,侧卧池边水底,有的伴随腹部肌肉变白,不透明,这类病虾会死亡,轻者可治愈。7~9月发病,可能是环境异常或高温季节投喂腐败食物。
 
高稳维生素C  |  五黄抗毒液  |  对虾免疫星  |  丰虾灵  |  降解灵  |  超浓缩肥水王
 
德丰生物 | 德丰生物
电话:0750-6217488  传真:0750-6217348  地址: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红江商业城D座2号.
Copyright  ©  2013  江门市新会区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江门网站建设新一代科技